
本文转自: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1月12日报道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10月2日报道,少数词汇超群的犬类可展现出意想不到的能力:它们能根据玩具的用途而非外观为新玩具命名。
实验场景看似十分寻常:主人喊着“把绳子给我!”宠物狗便在玩具堆里飞快搜寻。然而,这里暗藏着一个玄机:绳子其实并非这只狗听过名称的物品,而是它仅通过玩耍的方式认识的一个新物体。这一发现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由克劳迪娅·富加扎等人领导的国际团队证实:某些能记住十几个玩具名称的狗,可以根据功能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将玩具箱里的新玩具也纳入词汇标签体系。
研究目的
这项研究的目的与其家庭式研究方法同样具体:在客厅和厨房进行拉扯游戏和投掷游戏,开启摄像机,主人给出明确指示:必要时为物品命名,必要时保持沉默。结果表明,狗这种非语言物种的思维方式比我们想象的更抽象。
该项研究未借助未来主义实验室,而只是观察拥有能力超常宠物狗的家庭日常互动,并对其进行标准化测量。
数十年来,人们认为除人类外,动物的分类能力主要基于感知特征:颜色、尺寸、质地。本研究则聚焦于功能运用。作者以“词汇天赋犬”(GWL)为研究对象——这群占少数的犬类能在与人类的自然游戏中学会多种玩具名称。
研究人员首先创建了两个功能对照组:拉扯类玩具与投掷类玩具。这些物品在形态、材质和颜色上均无共同特征。每只狗获得不同的玩具组合,以避免外观提供线索。因此,唯一可参考的指南就是与主人一起玩耍的方式。
初步训练持续数周,其内容是游戏时口头喊出指令(“投掷”或“拉扯”)。随后迎来关键时刻:引入功能相同但未命名的新玩具。在后续测试中,主人喊出“拉扯”或“投掷”等指令时,狗需从至少8种玩具中选出对应玩法。
研究团队招募了11只天赋异禀的狗,但其中一只因对拉扯游戏缺乏兴趣被淘汰,其余10只进入了实验流程。这不是公开选拔:研究者寻求的是罕见的认知表型。学习阶段结束后,8只狗表现出对功能标签的可靠识别能力,7只完成了全部实验流程。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分为四个阶段:标签与功能展示;学习评估;无标签功能展示(使用新玩具);词语分类测试。
每个阶段都逐步减少辅助手段,进而使问题更明确。此外,实验在家庭环境中进行,通过摄像头监控并明确指令,避免主人无意中发出信号。
关键细节在于,测试中始终提供至少8种玩具(包括两件新玩具和家中熟悉的玩具)。这样随机性因素就被排除在外。当主人指定玩具时,狗可能因多种原因出错,但若能持续选中正确玩具,结论便十分明确:它们正在通过功能扩展标签。
尽管从未听过这些新玩具的标签,但狗选择正确玩具的准确率远超随机水平,每只狗在48次测试中平均命中31次。即使采用保守统计标准,结果依然具有说服力。
当宠物狗选择错误时,它们并未固定选择另一件新玩具,而是从旧玩具中挑选。这表明它们并非通过“排除法”在两件玩具间抉择,而是凭借对近期游戏的记忆功能,在充满诱惑的多重场景中进行选择。
将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玩具随机分配给每只狗的做法消除了感官上的借口,因此外观不能提供任何线索。在这种情境下,对狗而言,玩具的定义方式取决于它如何与主人互动。
儿童通常先根据可见特征进行分类,随后通过功能扩展词汇。研究人员观察到天赋异禀的犬类也经历了类似过渡。它们虽不能“说话”,但所学的词汇似乎与动作表征紧密关联。
核心争论由来已久:是语言创造类别,还是类别催生语言?这项研究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佐证。
发现线索
该项研究表明,在非语言物种中,自然词汇习得可与非感知性分类同步发生,而此前仅在少数其他物种个体经过强化训练后观察到这种现象。
学习方式同样重要:狗是在日常游戏中习得标签,而非通过千百次实验室训练。情境造就差异。这使观察结果更接近儿童在家习得词汇的方式:依靠节奏、情感和规律性,而非正式教学。
在此项研究中,样本量小且筛选标准严:“词汇天赋犬”本就罕见,故不宜推广至“普通犬类”。天赋并非常态,因此缺乏此天赋的狗能否通过其他方法形成功能性分类,也不确定这一现象是否会在更多情境与行为中出现。
在科学层面,这项研究开创了强大的比较模型:探究标签学习如何促进非语言物种的功能性分类。问题不再是它们是否进行分类,而是如何分类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进行分类。
对日常生活而言,其启示并非“如何教会宠物狗200个词汇”,而是认识到游戏互动会塑造其对物体的预期认知。若主人总拉扯绳索,绳索便代表着拉扯行为;若总抛掷球体,球体便代表着追逐行为。
最终结论是,通过训练方法与家庭环境的结合,某些犬类词汇不仅把重点放在视觉学习上,更锚定于行为本身。通过动词与物体的交汇,我们发现了人类物种之外的分类体系诞生的线索。(编译/刘丽菲)
两只小狗(美联社)
聚富配资-场内配资平台-配资实盘开户-正规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