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王朔67岁时隔18年的视频采访,我终于明白了史航当年为什么那么评价他。
回想当年,不管是作家、评论家,还是中文系的教授们,都集体指责王朔是个痞子,但随着岁月流转,那些曾高高在上的批评者们,早已沉浸在各种无聊的会议里刷存在感,而只有王朔依然在沉思人生,替自己的同代人一代又一代地深思。
这么多年过去了,史航的话依然是对的。
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个曾经桀骜不驯的京城痞子,渐渐被生活抚平了棱角,也放下了曾经的锐气。
如今,王朔不再是对着记者爆粗口,也不再想去报社堵人打架了,而是笑呵呵地跟记者谈天说地,商榷着自己的人生现状。
展开剩余84%曾经那个火爆的老炮,如今变得更加和蔼可亲,这份前后反差,恰好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整个采访中,非常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生死的看法。
起初,记者们不敢谈论这个敏感话题,但王朔却显得相当坦然。他一边笑着说,一边讲自己已经被病痛困扰,可能会中风离世。他对死早已看得开,如果能像他养的两只猫那样,死得干脆利索,那也算是体面,总比拖着不死要好。,
说到这里,他还打趣地说,闺女王咪要求他死得不在屋里,说要死就死在院子里,毕竟屋子要卖得出去。
他一边笑一边自嘲,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有些人说,王朔的笑容像是看透了人生的无常;也有些人认为,他的笑里透着一丝凄凉。
前者,是对他一贯众生皆苦理念的认同;后者,则是在批评他曾经放弃家庭、抛弃子女的风流过往。在普通人的眼中,像他这样的情种,终究应当凄凉收场。
但看完整个采访,我更倾向于前者。
王朔年轻时,为了追逐美丽的徐静蕾,舍弃了辛苦追求来的原配妻子,惹得年幼的女儿心生怨恨,妻子愤恼,快乐的家庭一夜之间支离破碎,而他也净身出户,深陷美人怀抱。
为了博取美人的欢心,他拍电影、做投资,捧出了多个大腕明星。结果,美人离他而去,而他也在人到中年时,体会到孤独与无助,开始意识到家庭的珍贵。
他痛悔过,写下《致女儿书》,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深深愧疚,正如他在《过把瘾就死》中所写的那样:有些跟头,非得自己摔过才知道疼。
这并不是一段值得同情的故事,但即便如此,血浓于水,五六岁时随妈妈远赴国外的王咪,依然选择了原谅爸爸,并凭自己的砥砺考上了名校,成为了王朔的骄傲。
而如今,王朔的晚年,女儿并没有远离他,反而关心着他说:别死屋里。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刻薄,但其中包含的却是王朔的黑色幽默,也代表着女儿并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对他不闻不问。
因此,比起凄凉,我更愿意相信他已经看透了人生。
他自己也曾说过,年轻时爱阴天和小雨,总是不理解那些靠墙根的老人,直到年过六十后,才找出人该晒晒太阳了。
他说,人生的归宿就是墙角,但非常终,归宿不止是墙角,而是墙上。
这就是他年过六十的感悟,如果他当时对年轻的自己说这些,自己肯定是听不懂的,也不想听的。
看着他脸上的沧桑褪去了曾经的高傲,带着和蔼的态度谈论生死与人生,很多人可能还会为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文坛刺头感到惋惜,叹息廉颇老矣。
然而,年过六十的王朔,早已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从小时候因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到青年时的愤怒,再到中年的自我找出,非常终,他在晚年选择了和解,用豁达、平静、淡然取代了曾经的犀利和偏激。尽管如此,他对生命深度的追求,以及如何有尊严地老去,始终没有改变。
看完整个采访,我感到,王朔似乎是在提前为曾经的读者演绎衰老,再通过自己的态度浮漾给大家,告诉我们,未来的心态会有所变化,但衰老与死亡根本不吓人。
发布于:山东省聚富配资-场内配资平台-配资实盘开户-正规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